当前位置:笔书阁>历史军事>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534章 理学兴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34章 理学兴衰(2 / 4)

二程的洛学兴起的基础之一。

也是因此,北宋的政治重心和文化重心的分离起于洛阳。

而众所周知的是,天下一乱,实用主义的思潮就必然兴起,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就是最典型的实用主义。

宋朝南渡之后,一方面赵构在与理学士人接触之后迅速交恶,并发誓“朕今不用文华之士”,在朝堂上形成了打压理学的风潮。

另一方面拜赵构朝廷的智障操作所赐,民间不满之声日益高涨,拥有知识批评属性的理学迅速在士人阶层当中风行,因而拥有了在民间的知识舆论权力,并构建出了相当可观的社会公共活动空间。

而理学的关键蜕变就在于朱熹。

朱熹本人一方面通过经典,构建了虽然简陋但是在当时已经算得上相当完善的理学道统。

其次朱熹依靠这个理学思想道统划定明确出了学术边界和重心方向,由此推进的理学本身的世俗化。

而最终理学的激烈碰撞就是在鹅湖之会。

1175年,已经颇负理学盛名的朱熹在鹅湖寺与心学大拿陆九渊相会,双方激辩数日,虽然并未达成在理学上“会归于一”的目的,但双方矛盾已经大大缓解。

六年后朱熹邀请陆九渊到白鹿书院讲学,双方冰释前嫌,陆九渊留下了自己的讲学稿,朱熹为其题了跋序。

也是因此,后来陆九渊所在的学派也站在了朱熹的理学大旗之下共进退,希望能够效前朝变法,荡涤朝堂不良风气,可惜当时的外部环境已经不允许年老垂垂的朱熹按部就班了。

1188年,同样还是鹅湖寺,辛弃疾与陈同甫会于此,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破阵子》,当时本也有邀请朱熹的,但朱熹有事未到,私以为恐怕当时的朱熹就是忙于内整理学派,上联宋孝宗,所以无瑕赴会。

但很快,1194年宋孝宗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