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书阁>历史军事>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381章 大行令杨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81章 大行令杨修(3 / 6)

高价,换走了不少刘备军的高端工业品。

随着袁绍也加入卖粮支援关中的行列,长安城里被李素抬高到官方收购价四千钱一石白米、对外零售价五千钱的粮价,也总算因为市场经济供求关系的规律,自然回落了。

袁绍和袁术的商人争着卖粮,李素顺水推舟把白米收购价从四千钱降低到三千钱,市场上的零售价也降低到了三千五百钱,比两个月前的最高峰回落了一千五。

虽然仍是常年的将近十倍,但毕竟也算是给条活路,不至于饿死人了。

而且白米都降到三千五了,麦子就更便宜了,因为袁绍的产区河北是不产白米的,主要是麦面。面粉零售价跌破三千钱一石的大关,豆菽跌破一千钱大关,基本上就有活路了。

这堪称汉末一次救灾的壮举——毕竟今年关中的灾害,哪怕有救灾,至少也导致近二百八十万人歉收近半口粮,那就是一百万人一年的粮食。

哪怕普通人维持最低生存时,不需要跟士兵那样吃很多,但乘上可怕的人口基数和时间长度,总量也非常夸张了——按照士兵们每月吃一石半粮食算,饥民活命除个几倍,至少也是一石粮食吃三四个月,这已经是熬稀粥喝了。

一个人一年至少三石,一百万人可不是三百万石——这已经比公孙瓒在易京囤的全部粮食还多好几成了。再算上运输损耗,可不得五百万。

袁绍和袁术再支持,再逐利卖粮,实际上也不可能堵上那么大的缺口,两家加起来能解决一半就不错了。李素再想想办法,让百姓用树皮草根杂粮蔬菜补一部分,再指望明年开春鼓励百姓多种点速成作物、夏粮早点下来少撑两个月,勉强也就撑过去了。

到了这一刻,关中那些始终“礼貌观望”的世家,才算是彻底信服了李素的“宏观调控”。原来李素不但懂抗旱灭蝗救灾,也懂“吸引外贸进出口”解决粮荒,双管齐下竟能把一个荒年的局势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