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书阁>历史军事>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第五卷 第三十二章 粮仓国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卷 第三十二章 粮仓国脉(1 / 8)

粮仓系国脉,民心定乾坤。

历朝历代,粮食问题都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如果老百姓没饭吃,国家就会陷入危机之中。

明末崇祯朝就是很明显的例子,农民起义为什么怎么剿都剿不灭,很简单,没饭吃,不造反就会饿死,造反还可以去抢那些皇室宗亲和那些为富不仁的土豪乡绅家里的存粮,至少不会饿死。

这种情况下,人会怎么选择,不用想也知道。

要解决崇祯朝这场危机,前提就是必须让老百姓有饭吃。

让老百姓有饭吃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多生产粮食,另一个是让老百姓变少。

历史上,明末到清初,用的是第二个办法,让老百姓变少,少到饿不死人了,自然也就没人造反了。

张斌当然不会用这种办法,他打算尽可能的多生产粮食,尽可能的让老百姓真正有饭吃,而不是尽量让吃饭的老百姓变少。

不过,他现在还只能管到福广两省,其他地方,他还鞭长莫及,而福广两省在这场天灾中受到的影响并不大,历史上有记载的,也就是郑芝龙在福建爆发旱灾时将几万老百姓迁移到了东番。

福建也有几百万人口,几万老百姓相对于几百万来说真不算什么,这也从侧面证明福建的旱灾并不严重,至于广东,更不用说,就没有爆发旱灾的记录。

这两地没什么旱灾,那就多储备粮食,为将来赈灾做准备。

张斌的想法就这么简单,接下来几年形势会怎么发展,他也摸不准,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存粮。

这存粮必须有粮仓,如果随随便便堆哪里,不出一年,绝对会坏掉,所以,回福建之后,他立马召集卢象升、毕懋康和陈子壮商议修建粮仓的事宜。

卢象升平时就在布政使司衙门办公,要召集这几人倒是很简单,他直接往卢象升书房一坐,很快毕懋康和陈子壮便应招而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