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书阁>历史军事>金鳞开> 六八零 旌旗荡野塞云开(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六八零 旌旗荡野塞云开(3)(1 / 5)

崇祯、隆景两个时代或许是大明文武官员们最为向往的时代了。

在文官而言,大明连年开疆拓土,几乎疯了一样吞并藩属,打击蒙鞑、瓦剌,每个月就多出一个县,甚至一个府。这些地方都需要官员治理,乃至于只要识字就能吃皇粮。

对于武官而言,北伐国策坚持到了第三年,兵部给了更多的编制,百分之八十的军官职位都虚位以待,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升迁问题。尤其大明的战术战法武器装备,根本不是蒙古人能够抵御的,战役上的获胜毫无悬念。

对于百姓而言,生活却未必十分惬意。

按照《皇明通报》的说法,大明百姓在隆景三年摆脱了赤贫线,全体进入温饱线,美好得让人几乎不能相信。南方一直唱对台戏的《士林报》为此还特意深入山陕甘边疆,果然没有找到赤贫人家。

既然大家都能吃饱饭,为什么还不惬意呢?

因为在这道光彩炫目的光环之下,是所有赤贫人家都被强制迁徙去了河套、辽宁、海西、台湾、澳洲、安南——如今恢复了交趾布政使司的编制。

支持这种做法的士人认为,既然有些地方贫困得无法养活生民——有的地方数年不曾下雨,百姓每天只能喝一口水,更别提洗漱了——国家出钱将他们迁徙安置,这是千古德政。

这种看法多在牧民官中传播,因为他们走下去之后,发现人若不走,只能在当地熬死。根本不可能有其他任何办法解决问题——难道还能让老天爷下雨?谁都知道祈雨只是心理安慰,当不得真。

然而也有许多人表示反对,认为人生于斯死于斯,这份故土情节是应该被理解的。就算他们渴死饿死,也是求仁得仁。朝廷以强制手段,近乎流放地将他们送去边疆、蛮荒之地,这根本谈不上德政,反而是暴政!

朱慈烺并不介意这种声音,但凡说这种话的人多是不掌握资源的闲人。在这个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